翻页   夜间
小猫中文网 > 这个吞金兽不好养 > 第两百七十一章 元宇宙的大饼
 
  数字货币同理的也是一样,只要有参与的人足够多了,这样子的货币的价值才有意义,如果只是少部分人在那里自嗨,那就是空中楼阁,随时会轰然倒塌。

  数字货币的这个特点完全可以应用到元宇宙里。

  虚拟平台里的经济社交关系要运转起来必须要有人的参与,有点像你盖了个商场,只是成功了一小半,后续有了人流量才能有盈利。

  那怎么才能吸引人呢?

  现实世界不外乎就是打广告、搞促销,或者找一些托烘托气氛。虚拟世界里和这个差不多,不过因为没有实体难度要大一些,典型做法可以参照现在的NFT,这两年很多NFT作品都卖出天价,完全颠覆你的认知,但是如果用广告思维去解读就会豁然开朗。

  当然了,人家吸引你入场,倒不一定是为了割韭菜,单纯的就是为了拉人头攒人气。

  这三种元宇宙,第一种和第二种其实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只不过现在技术先进有了更新式的玩法。所以第三种才是真正的元宇宙,只有去中心化,大家在虚拟世界里平等竞争,结局拥有无限种可能,这个玩法才具有颠覆性。

  当然了,仅仅去中心化还不够, 要想真正吸引人,就要借助一些VR, AR等各种技术手段, 保证你进入虚拟世界有作白日梦的感觉, 那才能吸引你花大把时间经营你的虚拟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这三种元宇宙也不是完全割裂, 互相之间也会产生交集,虚拟世界本来就有无限可能,真正的元宇宙完全可以把三种类型集合到一起。

  而数字货币和NFT是元宇宙里的两个基础条件, 而这两个东西都要基于区块链,事实上区块链就是一个典型的去中心化的技术,天然的适合元宇宙。

  第二是超强的计算能力。

  普通人可能无法想象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因为大部分人生活中只涉及到数学计算, 几十位的数字乘法在计算机看来也就是一瞬间的事。

  实际上这个不是真正的计算,在数字世界,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表述为计算, 特别是人工智能, 如果想模拟人类行为,需要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走一遍,然后从中找出最优解, 每一个决策、动作背后都是天量的计算。

  而计算能力跟很多因素相关, 处理器、算法, 还有驱动计算机运转的核心动力-电力。

  事实上像比特币挖矿这种操作就需要巨大的算力,以至于那些矿主会把矿场建立在电力比较便宜的地区。当然了比特币挖矿这种没有时效性,你今天挖出来和明天挖出来区别不大, 大可以以时间换空间,多找几台电脑搞机海战术,只要机器跑起来, 那成本就剩下电力了。

  人工智能可不光跟电力相关,人工智能要求及时处理, 我问一个问题,机器人后台算了一晚上,第二天才给我答复,那大家就别玩了, 所以人工智能需要短时间内集中强大的算力。

  元宇宙的空间里少不了人工智能和区块链, 而且几乎每个关键节点都要用到, 这就对平台计算能力提出了超高的要求。

  其中算力的大幅提升要依靠量子计算, 解决电力问题需要可控核聚变,目前看这两个前沿技术现在才刚上路,还看不到形成应用的那一天。

  第三是网络。

  按照扎克伯格的设想,元宇宙世界里,人要能随时接入虚拟空间。这里面需要的网速就不是几分钟下载一个电影这个级别了。

  大家想象一下,你进入一个虚拟会议室中,参会的几十个形形色色的人、会议室的桌椅板凳,这些动态三维形象瞬间下载到你面前。最关键的是同一时刻每个人的语言、表情都要能精准的传送你的眼前,而且你们的互动还不能有延时,所有这些全部依赖网络。这还只是小场面,要是碰上大型商场这种场景,那对网速的要求可以达到变态的程度。

  第四是物联网,跑步机连上网络才能让你真正参与虚拟马拉松。可穿戴设备也不仅仅是个VR头盔,浑身上下都得覆盖,确保你在虚拟世界挨了一拳,现实世界里的你能够感知到。这个可以参考下头号玩家,问题是现实世界里人类的各种感觉太多了,如果样样都兼顾,那对可穿戴设备的要求得多高啊。

  所以由于技术的限制,在看得见的年代里,类似于绿洲那种神仙体验的虚拟社会离我们还很远。

  但是以去中心化为理念的各种元宇宙平台正在崛起,这些平台虽然在虚拟感官上做不到很炫酷,但是正在以数字货币和NFT的方式吸引人们入场,至于这些人进去以后是未来元宇宙的开创者,还是击鼓传花游戏的接盘侠,那就不好说了。

  其实和虚拟世界比起来,更应该把努力的方向指向星辰大海。

  无论是黑客帝国还是头号玩家,骨子里都表达了对虚拟世界的批判,只要看电影里真实世界的灰暗破败和虚拟世界里的富丽堂皇就能知道并不提倡大家在虚拟世界里沉浸。

  毕竟虚拟世界再好也还是个梦,吃喝拉撒这些刚需还得在现实世界里解决。

  而且虚拟世界很有可能会形成反噬,有一部分在虚拟世界里风生水起的人可能会在现实世界里要求他们的主张, 毕竟说到底现实世界的基石也是共识,如果把虚拟世界里达成的新共识挪到现实世界,一样能够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至于现在元宇宙的概念在全世界都越来越热,几乎所有人都在阐述自己对元宇宙的理解和展望,从科技、财经大佬到B站、YouTube红人。

  社群媒体龙头Facebook为元宇宙改了名字“Meta”,GPU巨擘英伟达CEO为了元宇宙发布自己的虚拟形象“ToyME”,可见,现在如果不多说上几句元宇宙,似乎就没有走在时代的前端,上一次出现类似的热潮,是几年前的“区块链”,再上一次则是二十多年前的“.com”……

  Facebook的元宇宙,Zuckerberg介绍,是每一个用户都以虚拟形象出现在Facebook的应用上;而英伟达的元宇宙,黄仁勋介绍,是每一个应用都建立在英伟达的处理器和SDK上。

  或者借用区块链的概念,Facebook和英伟达的“元宇宙”都是自家的私有链。

谷裌</span>  私有链的问题,就在于其封闭性或中心化,也就是用户所处的元宇宙是构建在某一个企业或系统之上,而企业或系统对元宇宙有着绝对的控制权,用户的元宇宙深度依赖于企业或系统。

  这也是最初始阶段的第一重元宇宙。

  毕竟元宇宙是构建在始终在线的互联网上,通过VR/AR设备,以虚拟形象所组成的平行数字宇宙。根据这样的技术定义,元宇宙可以是像游戏《第二人生》或《我的世界》这样与现实宇宙具有明显差别的形式,也可以是像电影《骇客帝国》或《一级玩家》这样沉浸式体验的形式。

  实际上,很多人都对沉浸式元宇宙的前景抱有质疑,理由是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沉浸式元宇宙在技术上无法实现,而且人类具有非常强大的自制力,不会遁入游戏而无法自拔。

  首先,“技术上无法实现”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是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成立,随着科技基础的不断完善和提高,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毕竟,十几年前,谁能想到智能手机开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十多年前,谁能想到人类千万年构画的世界地图转瞬变为地球村?五十多年前,谁能想到每一个人家里都可以拥有媲美“阿波罗11号”登月的计算力?两百多年前,谁能想到人可以比马跑得快?

  所有揶揄技术想象力的人,最后都成为了笑话。

  其次,人类在游戏面前的自制力则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人为什么喜欢玩游戏?

  有人说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一种本性使然。

  那么,人的本性难道不是趋吉避凶吗?难道不是好逸恶劳吗?人喜欢玩游戏,不是想通过游戏去体验现实无法存在的经验吗?

  有人仍会坚持认为,玩游戏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绝不会沉溺其中!

  这样的观点,就不值得反驳了。

  所以,从长期看,技术与人性都具备深度沉浸在元宇宙的可能性,不要简单以目前的水平去想象未来的元宇宙,认为任何人都不会分不清那些像素化的虚拟形象与现实的人类,当算法算力、图形图像以及传感器等各领域都发展到超高水平时,元宇宙的环境构建就像是梦境一样真实,甚至会比梦境更加真实,因为任何些微的触感都会通过电信号、反馈到人的神经回路。

  或许元宇宙中的人是躺平在那里,但却在感受着每一个神经反馈。

  因此,任何否定元宇宙会到来的观点都缺乏想象力。

  不过,目前元宇宙的主要布道者,仍然是诸多当下的科技巨头,而它们对元宇宙的诉求,显然夹带了许多私货,也就是在各家所描绘的元宇宙愿景中,无一不是建立在自家的主力产品或服务上。

  一方面,各家都希望通过自身积累的用户规模,无缝平移至“元宇宙”中,另一方面,各家都希望利用自家的“元宇宙”粘住更多尚未加入的潜在用户。

  就像SaaS以“长期订阅”取代了“一次性购买”,彻底改变了软件业的游戏规则,“元宇宙”也会以“社群粘性”取代“广告营销”,再次彻底颠覆软件服务业的商业模式。

  就像WeChat或TikTok无人可以挑战一样,更早的Facebook和Instagram也一样是大者恒大,因为它们的基础都是社群性,所有人在社群媒体上发布内容的目的都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内容所能引起的朋友圈共鸣、点赞。

  即使自己发布的内容无可挑剔,但只要点赞或评论没有达到此前的预期,也同样会被自己认为是一种失败。

  这就是社群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也会强制所有的人喘不过气。

  这并不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才会出现的现象,电视机的时代,如果没有及时追上某部热门剧集,第二天很可能就会失去在同侪间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也是一种社群性强制。

  可是,如果未来,每一家都构建一个自己的元宇宙,人们就不得不在社群性强制的压力下,注册不同的账号、穿梭在不同的平台,无法真正实现沉浸式体验,此外,不断的切换也可能会造成身体机能某方面的损伤。

  无法互联互通的、“私有链”中心化的“元宇宙”,并不是理想中的元宇宙。

  为了能够减少封闭中心化的元宇宙给使用者整体带来的系统冗余负担,像Roblox就提供了一种平台式的解决方案——类似“联盟链”的集合式元宇宙。

  “联盟链”顾名思义,就是由若干独立主体共同组成的一个集合,虽然集合中的每一个主体都可以保留自身的独立性,但是在集合内,各主体之间具有可以相互操作的通讯协议,但是集合外的主体无法支持集合内主体间的通讯协议,也就是集合内外仍然存在一道“隔离墙”。

  Roblox的元宇宙方案中,用户注册后可以在同一个虚拟形象下,进入Roblox平台上不同的游戏,即在Roblox内,各游戏之间能够实现良好的虚拟形象互操作,但是这仅限于Roblox平台内部,任何非Roblox用户是无法进入到Roblox的元宇宙,而Roblox的用户也不能将虚拟形象衍生到Roblox体系之外。

  Facebook改名Meta之前,已经实现了旗下两大主力应用Messenger和Instagram之间的消息打通,下一个跨平台的目标则是WhatsApp,也就意味着,Facebook未来的元宇宙将会像Roblox一样,为自家的平台引入更多不同的应用,甚至不排除像App商店一样,在制定严格要求下,开放第三方开发者进入自己的元宇宙,形成Meta “Alliance BlockChain”。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